(一)指假相︰以佛教立場而言,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,由因緣離散而滅,一切事象皆無實體性,故可稱為幻。《放光般若經》卷三〈問幻品〉雲(大正8·17a)︰‘五陰則是幻,幻則是五陰;十二衰及十八性皆是幻;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是幻。’現象無自性而幻現為有,故稱‘幻有’。此外,由幻術師(又稱幻師、幻士)變化種種物,如幻化象、馬等,謂之‘幻化’。此為佛典中所常見之譬喻。
(二)想像中的物品。印度吠檀多學派中商羯羅派的術語︰商羯羅哲學主張最高的存在是‘梵’。梵是單純同一性的,因與無明(avidya^)結合,而顯現千差萬別的現象。此差別世界,就俗諦而言為實有,就真諦言即幻。約絕對性言之,既非實有亦非無,恰似魔術師所變化的幻像。即現象世界不過是梵的化現,此又稱‘幻現說’(vivartava^da)。
此‘幻現說’乃高達帕達(Gaud!apa^da)取自大乘佛教而立論,並由商羯羅(S/am%kara)大成的學說。此一學說,除商羯羅派之外,其他吠檀多系的學派均不採用,且常為他派所駁斥。